College

注意到有什麼變化了嗎?大學城首页作了一些改進。 到此了解詳情

了解更多

College
Advertisement

南京大學位於中國南京,是源遠流長的高等學府。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發端於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學1,作爲近代新式學堂的前身則上溯至1902年2,1914年重建,到1920年代初發展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3,被稱為「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4。1949年定名南京大學,簡稱南大,沿用至今。


南京大學

File:南京大學校徽.gif
© 南京大學

校訓: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現任校長 陳駿
學校類型 公立
建立時間 1902年(源於258年1914年復建)
所在地 中國江蘇省南京市
學生人數 本科生12200餘人,研究生9900餘人,其中留學生600餘人
教職人數 專任教師1900餘人,科研人員500餘人,教輔人員600餘人
校園面積 3600,其中鼓樓校區800畝,浦口校區2800畝
建築面積 107萬平方米
圖書館藏書 424萬餘冊


歷史[ | ]

歷史概覽[ | ]

南京大學追溯前身古為源自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學1,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此後迭經變革,先後易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主要合併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為新的綜合大學5

歷史紀事[ | ]

File:Nju nbbldg.jpg

南京大學北大樓(行政樓)

古代南京大學,始自永安元年(西曆258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所創國學,曆晉代四朝南京太學,至南京國子監時期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學府;金陵非京都時代由中央太學改作南京府學,1650年明國子監改為江寧府學。1902年採用近代新學制,江寧府學停辦,5月,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東南名儒張謇繆筱珊等人籌劃新學,倡議興學「應從師範學堂入手」,呈請開辦師範學堂;1903年2月,繼任兩江總督張之洞上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擬於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聘繆荃孫為首任縂稽查,經年余籌備61904年11月三江師範學堂開學,設理化科、歷史輿地科、農學博物科。學堂效法東洋,最初聘請了70位中國教習(實際任教者26人)和11位日本教習7

1906年5月,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監督,停辦初級師範本科,專辦優級師範,增設公共科(即通識科)、分類科(即專業科)。創設中國高等學校中第一個圖畫手工科,並設音樂副科,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至1911年初,學堂有中國教習23人(另有翻譯11人,編譯1人)、日本教習8人,西洋教習3人。因辛亥革命1911年底兩江師範學堂陷於停辦。

1914年7月15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勘察兩江師範學堂校舍,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南高師或南京高師),郭秉文受聘為教務長,在美國延攬師資,1915年9月10日,南高師開學,首屆學生110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章程規定學校以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為目的,其辦學實則突破一般師範的制限。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以及僅招收了一屆學生的國文專修科,以後陸續成立了數個專修科,1919年,國文部改為國文史地部,理化部改為數學理化部。到1920年,學校設國文史地部、數學理化部、教育專修科、英文專修科、農業專修科、工藝專修科、商業專修科、體育專修科,學生357人。其中,1915年設立的體育科,為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的開端。1917年設立的商科,1921年遷至上海擴充為商科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商學院;1923年校長郭秉文、商學院教務主任馬寅初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經濟學社。

1918年3月,江謙病退,郭秉文任代理校長,9月,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長。1920年高師改大,4月7日,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學」的建議,獲得一致贊成,隨後成立籌備委員會,經郭秉文奔走,9月25日,包括郭秉文在內的十位發起人聯名致書教育部,「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12月7日北洋政府國務會議通過南高籌建大學的議案,並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簡稱東大),12月16日成立籌備處,1921年6月6日,中國國立大學第一個董事會成立,並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9月正式開學。郭秉文任校長,劉伯明任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副校長),陶行知任教務主任。東大成立時,以南高的四個專修科改歸東大,設教育科、農科、工科、商科,南高各本科(即文理科諸系)仍由南高辦理,南高自1921年起不再招生,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即併入東大。南高、東大實為一校,經郭秉文提議,南高評議會和東大教授會聯席會議通過,1923年6月,南高正式併入東大。此時全校設文理、農、工、商、教育五科,共三十係,為全國學科最爲齊備的綜合大學。

1918年10月,中國科學社設在南京高師,校長郭秉文廣攬英才,科學社的主要成員多在南高、東大任教,其中許多是中國第一代留學西方歸來的科學博士,他們多是將各自領域西方現代科學系統引入中國的先驅,因而南京高師被稱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4。所培育的畢業生,也為中國科學的許多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比如,單在1920年考入或者畢業於該校的學生中,就有5人當選1948年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占全國總數的5/81。在中國現代科學的早期,半數以上的在《自然》《科學》等一流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的中國頂尖科學家是南京大學的教職或畢業生。

1919年5月,在經過長期的爭論之後,南京高師實施陶行知的「教學法」提案,以「教學法」代替傳統的「教授法」。1919年12月27日,校務會議通過陶行知提議的「規定女子旁聽法案」,1920年正式錄取了八名女生,為中國第一所實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學校。1919年,陶行知「改良課程案」獲教務會議通過,學校自1920年9月實行選科制與學分制,開設必修及選修課,規定學生修畢一定學分方可畢業。陶行知的這些改革以後被教育界承認,逐步為全國教育界所採用。在陶行知推行教育改革的同時,郭秉文倡行辦學獨立、學術自由、學者治校,劉伯明倡導自由教育、學者精神、純粹學風。南高與東大注重實驗和研究,採用教學和研究結合,設各種研究會,各科係每一學期均有研究項目,最早在中國開展現代學術研究,建立了全國最早期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1920年代初發展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大學3

1921年10月,以劉伯明為領袖,柳詒徵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成立學衡社,1922年1月創辦《學衡》月刊,展開現代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為中國現代人文主義的搖籃。其間作爲中西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許多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如美國教育家孟祿(Paul Monroe),實用主義哲學的鼻祖杜威,進步主義教育的泰斗克伯屈(W. H. Kilpatrick),科學教育方法的重要奠基人推士(E. L. Thorndike),英國邏輯實證大師羅素,德國新動力論倡導者杜裏舒(Hans Driesch),印度詩人泰戈爾

1924年8月,因經費緊張停辦工科,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組為河海工科大學。1925年1月,校長郭秉文被免職,由此引發了長達三年的東大易長風潮,對中國教育界而言,這標誌著自由時代的結束,學校由此陷入低谷81927年6月實行大學區制,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以及江蘇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改組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易名江蘇大學,遭師生反對並要求更名「南京大學」後於1928年5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此時設文、理、工、農、醫、法、商、教育八個學院。1929年8月大學區制廢止,1932年9月設於上海的商學院、醫學院獨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醫學院。自1927年起,張乃燕任校長,1930年,因辦學經費問題,引起中大易長風波,1932年,羅家倫出任校長,學校逐漸恢復元氣。

1927年9月,中華自然科學社在校始創,初期活躍的代表人物有鄭集李秀峰趙宗燠杜長明楊浪明謝立惠余瑞璜屈伯川方文培盛彤笙李達李銳夫吳學周查謙沙玉清沈其益陳宗器等人。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知名教授在校發起創立「自然科學座談會」,1944年組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著名科學家金善寶梁希潘菽塗長望竺可楨李四光任鴻雋嚴濟慈幹鐸李士豪丁西林謝立惠等是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94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自然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隨後更名為九三學社1958年,以源於該校的中國主要科學團體為基礎在北京組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1937年7月抗戰爆發,8月教授會通過遷校重慶的方案,10月上旬教職工開始經長江水路遷徙,由於校長羅家倫未雨綢繆,加之師生協作和同胞協助,11月最後一批學生到達重慶,學校順利西遷入川9,校址設在重慶沙磁區沙坪壩松林坡,醫學院和農學院畜牧獸醫學係另設於成都華西壩。抗戰期間,物資缺乏,物質生活艱苦,在陪都重慶,自1937年底起遭受日軍飛機持續五年的疲勞轟炸,不過這並沒有能夠阻止學校的成長。1939年,校本部不敷使用,建供一年級新生所用柏溪分校。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吳有訓出任校長,著手籌備學校復員東還工作,師生分八批抵達南京,1946年11月1日在寧開學。時全校設文、理、工、農、醫、法、師範七個學院,為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949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更名「國立南京大學」(簡稱南大),1950年10月,去「國立」二字,徑稱「南京大學」。校長周鴻經去職,梁希潘菽先後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1952年7月進行院系調整,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院係成立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院校10;保留文理學院,主要併入原美國基督教會私立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自四牌樓舊址遷至金陵鼓樓崗校址。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係師生遷到北京組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長,1963年匡亞明任校長。1966年文革爆發,教學工作受到破壞,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1976年,在校師生率先發起旨在反對和結束毛澤東所發動的「文化大革命」的「南京三·二九事件」,影響全國;1978年5月,哲學系胡福明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全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拉開了當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動了鄧小平領導開創的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

1978年5月,匡亞明復任校長,1984年8月,曲欽岳任校長。1978年以來,重建、新建多個系科,逐步恢復為融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為一體的綜合大學。

歷任校長[ | ]

1902年採用近代新學制以來南京大學歷任校長

  • 三江師範學堂與兩江師範學堂時期:
    • 繆荃孫(1902,總稽查) 方履中 陳三立 楊覲圭 劉世珩 徐乃昌 李瑞清(1906-1912,監督)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時期:
    • 江謙(1914-1919) 郭秉文(1919-1925) 劉伯明(代,1923) 蔣維喬(代,1926-1927)
  • 國立中央大學時期:
    • 張乃燕(1927-1930) 朱家驊(1930-1931) 李四光(代,1932) 羅家倫(1932-1941) 顾孟余(1941-1943)
    • 蔣中正(1943-1944) 顧毓琇(1944-1945) 吳有訓(1945-1947) 周鴻經(1948-1949)
  • 原金陵大學(匯文書院):
    • 福開森(1888-1896) 師圖爾(1896-1907) 包文(1907-1927) 陳裕光(1927-1951) 李方訓(1951-1952)
  • 南京大學時期:
    • 梁希(1949-1951) 潘菽(1951-1957) 郭影秋(1957-1963) 匡亞明(1963-1966,1978-1982)
    • 郭令智(代,1982-1984) 曲欽岳(1984-1997) 陳懿(代,1996-1997) 蔣樹聲(1997-2006.6)陳駿(2006.6-今)

現狀[ | ]

File:Nju.auditoria.jpg

南京大學大禮堂

南京大學現為中國國家教育部直屬大學,屬於公立(國立)大學,實行省部共建。南京大學的主要經費來自中國中央財政以及江蘇省財政。此外,學費收入、科研以及社會服務收入、社會捐贈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南京大學本科生招生主要面向中國,每年招收約3000人,以省、直轄市、自治區為單位分配名額,其中來自江蘇的生源約占40%。錄取標準主要是高考分數,基礎學科強化部和學校自主招生的部分除外。學生需要交納學費,目前每學年的收費標準大致相當於中國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近2倍,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的50%多,江蘇省城鄉總體人均年收入的60%。此外也招收外國留學生。

學校設有學生的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另外還設有醫院等服務機構。一般學生都為住校生,4至8人一個房間,學生需要交納住宿費,年住宿費大致相當於南京市人均年收入的10%。另外也設有專供留學生使用的宿舍,收費標準不同。

根據南京大學官方2004/2005學年初統計公報,全校本學年招收本科生3073人,在校本科生合計12404人;本學年招收研究生3221人,其中國家任務研究生2333人(含博士生700人,碩士生1633人)。前述數字含外國留學生,在校留學生合計646人(包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學生50人),其中博士生54人,碩士生72人,本科生208人;本學年招收各類留學生359人。全校擁有專任教師1905人,科研機構人員533人。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424萬冊。

校園環境[ | ]

File:Nju snow campus.jpg

雪中的南京大學校園

南京大學校本部鼓樓校區坐落於南京市中心區域,與南京市中心鼓樓區鼓樓廣場相鄰,漢口路將本部金陵園劃為南園、北園,南園是學生宿舍生活區,北園是教學科研區。另有位於南京市浦口區的浦口校區。兩校區之間以長江相隔,相距18公里,本部鼓樓校區在江南,面積近800畝,浦口校區在江北,面積2800畝。

校園生活[ | ]

  • 學生賽事多,演出多,活動豐富,如春季運動會,秋季運動會,中文戲劇節,外語戲劇節,交響樂會,民樂會,十大歌星賽,辯論賽,绘画展,攝影展之類。


學科院系[ | ]

南京大學歷史上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文理學院、商學院和中國自建的第一個醫學院,創立了國內最早的生物系、地學系、氣象系、心理學系、西洋文學系、建築系、航空系、體育科、藝術科以及工商管理、金融、會計、國際貿易等科系。其他許多學科,如文、史、哲、戲劇學、宗教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城市規劃,等等,都有深厚傳統。

院系設置

  • 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宗教學系
  • 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德語語言文學系、西班牙語語言文學系、俄語語言文學系、日語語言文學系、國際商務系。
  • 理學院數學系物理學系天文學系
  • 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化工系、高分子材料系。
  •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化學系
  • 地學院地球科學系城市與資源學系大氣科學系
  • 環境學院:環境科學系、環境工程系。
  • 技術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 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政治與行政管理學系信息管理學系
  • 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經濟學系、金融學系、會計學系、市場營銷系、國際貿易系、電子商務系。
  • 法學院:法律系、經濟法系、國際經濟法系。
  • 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傳播學系、廣告學系。
  • 醫學院。附屬臨床醫院有鼓樓醫院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原中央醫院)、南京市口腔醫院諸院。
  • 工程管理學院 軟體學院
  • 教育學系 基礎學科教育學院 基礎學科教育強化部 海外教育學院
  • 體育科學研究所 美術研究院 建築研究所
  • 其他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如非洲研究、猶太研究、國際關係、人類學、農業科技、空間科技。

精神傳統[ | ]

校訓[ | ]

  • 校訓: 誠 樸 雄 偉, 勵 學 敦 行
    • 誠:校歌開首:「大哉一誠天下動」(江謙 詞);誠心向學,誠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貴持有恆德」(陳裕光 語);「對於學問事業應當一本誠心去做,至於人與人之間應當以誠相見」(羅家倫 語)。
    • 樸:樸茂,樸真,樸實,樸厚。「常保持一種『樸茂』的精神,不要有銅臭,不可有官氣」(劉伯明 語);「須知一切學問之中皆無王者之路,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羅家倫 語)。
    • 雄:含體魄和精神兩方面,雄渾之體,王者之氣。「大雄無畏...善養吾浩然之氣」;如「大江之雄毅」(郭秉文 語);「以養成堅強之體魄,充實之精神為標準」(陶行知 語)。
    • 偉:「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 語);「總要集中精力,放開眼光,努力做出幾件偉大的事業,或是完成幾件偉大的作品...凡是總須從偉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羅家倫 語)。
    • 勵學,勉勵勤學;敦行,敦促實行。在勵學敦行中屢踐誠樸雄偉。

校歌[ | ]

  • 校歌 (江謙 詞, 李叔同 曲)
    • 大哉一誠天下動
    • 如鼎三足兮 曰知 曰仁 曰勇
    • 千聖會歸兮 集成於孔
    •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 一趨兮同
    • 踵海西上兮 江東
    • 巍峨北極兮 金城之中
    • 天開教澤兮 吾道無窮
    • 吾願無窮兮 如日方暾

傳統校風[ | ]

  • 尊重傳統,發揚中國文化。注重人文,崇儒尊孔,校歌中有「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的認同。古代南京大學,稱為「天下文樞」,師生儒風,崇文向學,內聖外王,心懷天下,這也是國學儒家學人的基本價值觀。進入現代南京高師時期之後,這種儒風依舊延展,此中的責任和建設精神,造就其為社會中堅和中流砥柱。如高明在「國立中央大學的傳統精神」一文中談到:「我入學已在東南大學的時代,記得那時有許多學者故意醜詆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說得一文不值...;唯有我們東南大學的師生屹然不搖,我們很理智地衡量...我們也辦了一個雜誌,叫做《學衡》,喚醒學術界的理性,...我們的教授柳翼謀先生特寫了一部《中國文化史》三巨冊,對學生講授,讓學生看到中國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讓青年們自己理解中國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 「秉持士林氣節,保持樸茂學風」,「不為燥濕輕重,不為窮達易節」,恥於奔競而重學樂教。養成「鍾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靜,大江之雄毅」般國士風範,「國學堂堂,多士蹌蹌」。
  • 堅守獨立的品格,「淵默深穩,不激不隨」。比如郭秉文提出自動主義,倡導師生養成獨立人格和自治素養,同時主張學術獨立,「學者治校,學者不參與政黨、政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過,歷史上曾屢受政治勢力滲透及戰亂影響,致其迭經沉浮深受其害,「干戈永戢,弦誦斯崇」。
  • 崇尚學術,推崇學者精神,「器識為先,真理是尚」。崇尚學術的同時,亦關心社會事功,劉伯明曾說「夫學者研究學問與參與社會事業,二者性質不同,固當有別。顧若以為其間有截然之界線,則為妄見。... 吾人治學,宜有社會的動機也」,郭秉文嘗言:「不發揚民族精神,無以救亡圖存;非振興科學,不足以安邦立國」,南高、東大時期設立農科、工科、商科,都可見對社會事業的關注,此種特色,工科主任茅以升曾評論:「東大寓文理、農、工、商、教育於一體,此種組合為國內所僅見,意義深遠。」
  • 尊師、愛生、重道。師為飽學而盡職之師,生為好習而勤業之生,否則或如史上曾有記錄的教師被轟下講臺、學生被除名的結局。「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
  • 具有創造精神。教務主任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率先提出創造精神的教育思想。傳古開新,所以這裏翻開了許多開創性的篇章,如最早在中國倡導師生進行學術研究,最早在中國大學中開展博士學位教育,倡導建立了世界第一個教師節,在中國首開暑期學校,招收了中國第一位盲人大學生。
  • 具有革命精神、先鋒思想,堅韌,執著。
  • 具有科學傳統,注重實證、實驗。
  • 具有民主、雍和、包容、融會的傳統。注重科學與人文的平衡、融通和各種學科、文化的交融,調和中洋,泱泱校風,有教無類。
  • 立足自由,全面發展。「教育目的,在學,為人;凡學,為人。必使人性中所具之本能,得有發展之機會」,「學謀生,不過發展之一部分,以一部分而概全體,非人的教育也」,「一切教育應從人性之全部著想」。
  • 堅持人生理想與社會責任,自由與責任相融。「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發現必要之條件也」,而「惟負責而後有真正的自由,惟自由而後可為真正之負責」。

傑出校友[ | ]

  • 人文藝術界
    • 艾中信 常任俠 陳康 陳夢家 程抱一 程千帆 范存忠 方東美 郭廷以 顧仲彝
    • 韓儒林 洪潘 黃侃 黃友葵 黃祖瑜 胡小石 蔣彝 景昌極 李龍雲 樓光來
    • 盧前 呂鳳子 呂斯百 呂叔湘 馬思聰 苗力田 聶華苓 芮逸夫 賽斯 賽珍珠
    • 蘇青 孫明經 唐圭璋 唐君毅 湯用彤 王伯沆 王賓魯 王繩祖 吳作人 向達
    • 熊十力 徐悲鴻 徐志摩 嚴元章 楊武能 葉兆言 余光中 張大千 周法高 宗白華
  • 社會科學界
    • 褚葆一 戴修瓚 韓德培 韓忠謨 杭立武 胡代光 胡福明 華嚴 柯象峰 金世鼎
    • 李學燈 林振彬 劉國鈞 潘序倫 錢端升 喬啟明 施建生 史尚寬 孫本文 陶大鏞
    • 童冠賢 王江 王作榮 謝森中 夏書章 蕭純錦 謝冠生 邢慕寰 楊必立 楊開道
  • 自然科學界
    • 鮑哲南 陳楨 陳正祥 戴安邦 馮端 馮康 馮元楨 高濟宇 胡煥庸 黃廈千 季強
    • 歐陽翥 李景均 李卓皓 劉東生 彭加木 任美鍔 孫光遠 田剛 王德寶 王應睞
    • 吳傳鈞 吳定良 吳健雄 謝先德 許靖華 楊逸疇 張德慈 張江樹 趙忠堯 朱汝華
  • 工程技術界
    • 艾世勛 柏實義 陳啟智 戴念慈 丁衡高 馮綏安 過探先 黃緯祿 李耀滋 劉敦楨
    • 劉振興 陸孝彭 陸元九 馬保之 茅以升 齊康 戚壽南 任新民 沈申甫 沈永忠
    • 王國金 吳良鏞 夏培肅 徐家福 易家訓 張伯毅 張滌生 張開濟 周仁 左天覺
  • 教育界
    • 艾偉 陳鶴琴 程其保 金俊燁 李卓敏 廖世承 陸志韋 羅炳之 羅福鑫 孟憲承
    • 邰爽秋 吳德耀 吳貽芳 徐養秋 鄭曉滄 王賡武 汪懋祖 虞兆中 張宗麟 朱智賢
    • 歷任校長
  • 其他領域
    • 方先覺 胡濟邦 李國鼎 李鐵錚 李文正 吳蘊瑞 楊杏佛 余纪忠 張徹 張其昀
  • 更多南大知名校友見南京大學知名人士列表


參看[ | ]

  •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1960年後的南京大學附屬中學
  • 國立南京大學附屬中學,1952年前的南京大學附屬中學(現南師附中)
  • 金陵中學,南京大學實驗中學(原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匯文書院附中成美館)
  • 國立南京大學,專述南京大學及分成院校歷史變遷
  • 南大小百合BBS
  • 211工程
  • 985工程
  • 中國大學列表
  • 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列表


注釋[ | ]

1. 前身追溯:南京官辦高等學府,始自吳景帝永安元年創立的國學,韋昭為首任祭酒,此後除在戰亂及新舊兩朝更替時有所中斷外,南京官辦學堂歷代延綿不絕,至清朝取代明朝時,南京國子監改為江寧府學,清末1902年停辦舊式學堂江寧府學,於江寧籌辦新式學堂三江師範學堂,1903年暫借江寧府署開辦,學堂在南京國子監舊址落成後,1904年開學,1906年易名兩江師範學堂,1911年底停辦,民國取代清朝後,1914年在兩江師範學堂舊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開學,1921年改建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至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由此淵源,現代南京大學歷史上一直有追溯舊學前身的傳統。 參見 (1)〈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 國立中央大學(註:1949年後校名為南京大學)秘書處編纂組 民國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 (2)〈中華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大學中華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 1981年。 (但現在有人並不贊同這種新學追溯舊學的做法。高等教育專家劉海峰認為,一個由中國舊式大書院改制而來的新式高等學堂,能連續計算校史,並指出現在一般人可能難以接受(見:〈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 (初稿) 2003年)。不過,南京大學現代史上追溯舊學的傳統早已有之,並非當代「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漸』放異彩之時」才新出現。)

2. 建校時間:對於學校的建立時間,校方一直以開辦新學為起始,在民國,南京高師時期,以1915年作為建校時間,至今為台灣中央大學沿用;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南京大學將建校時間修改為籌辦新學三江師範學堂時的1902年。對於這種將建校時間由民國時期改為清代的做法,有人認為是受到了新朝伊始貶損前朝舊事的思維影響,事實上,三江師範學堂在1912年已經停辦,現在的南京大學籌建於1914年,時名南京高師,1915年開學時設國文、理化兩部,持續至今。不過,三江師範學堂是南京大學可以追溯的作為近代新式學堂最早的前身。

3. 南京高師與東南大學在郭秉文、劉伯明、陶行知等人的主持下,率先實行學分制,推行教學法,開展學術研究,採用教學與研究結合,實行學者治校、學術自由,所以1921年成立的國立東南大學,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這種延續到今的現代大學模式,最早在19世紀早期由德國洪堡柏林大學開創,19世紀後期霍普金斯大學引入美國,以後逐漸成為世界大學的主流形式。自東大始,這種美國式大學成為中國大學借鑑的主流模式(不含自成一體的在華外國教會大學),直至國民政府敗退台灣,中國大陸被置於蘇聯的影響之下,比如1930年代初期的清華大學、1930年代後期的浙江大學,都成為具有較高科研水準的現代大學。此外,在郭秉文和陶行知的倡導下,南高、東大成為全國教育科學化試驗的中心,從附屬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科學化試驗,為1922年制定的中國現代〈壬戊學制〉 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礎。 參見 (1)<Fifty Years in China> (〈在華五十年〉) John Leighton Stuart(司徒雷登)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2)〈廿一世紀的中央大學 — 科學、民主與和平的教育〉(回顧部分) 劉全生 2005年。

4. 中國科學社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梁啓超稱其為「一個關係中國前途最大的學問團體」,1915年在美國成立,1918年遷回國內後設在南京高師。科學社的主要成員多在南高、東大任教,學校的教授,許多是第一代留學西方歸來的科學博士,也是各自領域的中國科學先驅,如數學的熊慶來,物理的胡剛復,地學的竺可楨,化學的王璡、張子高,生物學的秉志、胡先驌,農學的鄒秉文、過探先...,因而南京高師被稱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中國現代科學的發祥地。 參見 〈科學的播火者 — 中國科學社述評〉 冒榮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5. 1952年時的綜合性大學,指蘇聯模式的文理綜合性大學。新的綜合大學,指民國時期已經存在的綜合大學模式,除含文、理學院外,還有工、農、醫、法、商等學院中的一個或幾個。國民政府教育部曾有規定,凡具備三個及以上學院者,得稱大學。

6. 1901年清廷實行新政,劉坤一與張之洞聯銜上奏提出「興學育才」辦法四條,之後仿照日本學制擬定「癸卯學制」,1903年經修改重頒《奏定學堂章程》,為中國政府最早正式頒布並在全國實施的近代新式學制。兩江總督劉坤一力主興學「應從師範學堂入手」,1902年5月上奏〈籌辦學堂折〉,師範學堂未及創辦便於9月病逝。1903年2月,繼任兩江總督張之洞上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聘請繆荃孫為總稽查負責籌建,3月借江寧府署先行開辦,練習教員之法。同月,魏光燾出任兩江總督,繼續仿照日本東京大學建造學堂,1904年11月,三江師範學堂首屆學生正式開學。 參見 〈從三江師範創辦談到魏光燾和李瑞清〉 魏榮爵 〈南大報〉 2001年3月30日。

7. 三江師範學堂首屆學生於1904年11月開學,而學堂最初開辦時間則是1903年,籌辦的緣起則在1902年。由於新學初建,1903年6月,三江師範學堂教習開學,中日教習「互換知識」,「互相教益一年」,即日本教習習中國語言文學及經學於中國教習,中國教習習近代新科學文化及日語於日本教習,為招生開學作準備。三江師範學堂聘任的日本教習具有較高的水準,第一任總教習菊池謙二郎曾任日本高等學校的校長,繼任總教習松本孝次郎為前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總教習;在首批11位日本教習中,有8位學士,分布於文、理、工、農、醫、法、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中國教習在舉貢廩增出身的舊學學者中選拔,分四次選聘了70人,1904年底曾派出21人留學日本,但由於流動性甚大,比如考中科舉的另謀它就,70人中實際在1905年前三江師範任教的只有26人。由於校史計算方式的不同,三江師範學堂有1902年、1903年兩種起始說法,同樣,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也有1914年、1915年兩種起始說法。 參見 〈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 (1902—1911)〉 蘇雲峰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8年。

8.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成立民國,確立民主共和政體,中國的學術教育界也隨之邁入自由時代,192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國民黨勢力的擴大並通過北伐取得對全國的統治,主張教育獨立和黨化教育的兩派勢力形成鬥爭,東大校長郭秉文被免職是這場鬥爭最早交鋒的結果,不久黨義被納入國民教育,這是中國黨化教育的開始。 參見 (1)〈「學閥」乎?「黨化」乎?民國十四年的東南大學學潮〉 呂芳上 中研院近史所 民國84年(1995年) (2)〈東大學潮:黨國代表楊銓與無黨派校長郭秉文〉 張耀傑 2005年

9. 早在1935年冀東事件時,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已安排學校總務處定做木箱五百五十隻,以備遷校之用,並曾順道考察重慶地形,為遷校預做打算。1937年「八·一三」凇滬戰役爆發,戰火逼近南京,日軍飛機曾四次轟炸中央大學校園,8月15日,圖書館、實驗中學被炸,19日,大禮堂、附屬牙醫專科學校遭到破壞,7名校工遇難。羅家倫力主直接內遷入川,8月下旬教授會通過遷渝方案。學校於10月開始以漢口為中轉站通過長江水路西遷,並得到盧作孚民生公司的鼎力相助,其運送內地官兵開赴前線戰場的船隻返川時更免費提供給中大使用,12月中央大學在重慶沙坪垻新址開學時,學校的圖書、儀器大都得到了遷移,其中包括工學院3架拆卸式飛機、醫學院24具解剖用泡製屍體。最後一批於1938年11月到達沙坪垻的隊伍,是由農學院牧場技師王酋亭帶隊的良種鳥禽牲畜,途中水陸輾轉費時將近一年。

10. 南京大學科系及衍生院校歷史變遷情況參見「國立南京大學」條目。


主要參考資料:

  • <國風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二十周年紀念特刊> 1935
  • <南京大學校史資料選輯> 南京大學編 1982
  • <南京大學大事記> 王德滋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 <南京大學史> 王德滋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 <南京大學百年史> 王德滋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外部連結[ | ]



世界大學列表 | 中國大學列表

de:Universität Nanking en:Nanjing University es:Universidad de Nanjing fr:Université de Nankin it:Università di Nanjing ja:南京大學 nl:Universiteit van Nanjing pt:Universidade de Nanquim ru:Нанк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