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注意到有什麼變化了嗎?大學城首页作了一些改進。 到此了解詳情

了解更多

College
Advertisement

南京大学位于中国南京,是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发端于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1,作为近代新式学堂的前身则上溯至1902年2,1914年重建,到1920年代初发展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3,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4。1949年定名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沿用至今。


南京大学

File:南京大学校徽.gif
© 南京大学

校训: 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现任校长 陈骏
学校类型 公立
建立时间 1902年(源于258年1914年复建)
所在地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学生人数 本科生12200余人,研究生9900余人,其中留学生600余人
教职人数 专任教师1900余人,科研人员500余人,教辅人员600余人
校园面积 3600,其中鼓楼校区800亩,浦口校区2800亩
建筑面积 107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424万余册


历史[ | ]

历史概览[ | ]

南京大学追溯前身古为源自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学1,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迭经变革,先后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合并金陵大学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为新的综合大学5

历史纪事[ | ]

File:Nju nbbldg.jpg

南京大学北大楼(行政楼)

古代南京大学,始自永安元年(西历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学,历晋代四朝南京太学,至南京国子监时期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学府;金陵非京都时代由中央太学改作南京府学,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190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江宁府学停办,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等人筹划新学,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于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聘缪荃孙为首任縂稽查,经年余筹备6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开学,设理化科、历史舆地科、农学博物科。学堂效法东洋,最初聘请了70位中国教习(实际任教者26人)和11位日本教习7

1906年5月,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本科,专办优级师范,增设公共科(即通识科)、分类科(即专业科)。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并设音乐副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至1911年初,学堂有中国教习23人(另有翻译11人,编译1人)、日本教习8人,西洋教习3人。因辛亥革命1911年底两江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勘察两江师范学堂校舍,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南高师或南京高师),郭秉文受聘为教务长,在美国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高师开学,首届学生110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章程规定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其办学实则突破一般师范的制限。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以及仅招收了一届学生的国文专修科,以后陆续成立了数个专修科,1919年,国文部改为国文史地部,理化部改为数学理化部。到1920年,学校设国文史地部、数学理化部、教育专修科、英文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学生357人。其中,1915年设立的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1917年设立的商科,1921年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1923年校长郭秉文、商学院教务主任马寅初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经济学社。

1918年3月,江谦病退,郭秉文任代理校长,9月,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长。1920年高师改大,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获得一致赞成,随后成立筹备委员会,经郭秉文奔走,9月25日,包括郭秉文在内的十位发起人联名致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2月7日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南高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简称东大),12月16日成立筹备处,1921年6月6日,中国国立大学第一个董事会成立,并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9月正式开学。郭秉文任校长,刘伯明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校长),陶行知任教务主任。东大成立时,以南高的四个专修科改归东大,设教育科、农科、工科、商科,南高各本科(即文理科诸系)仍由南高办理,南高自1921年起不再招生,俟其学生全部毕业后即并入东大。南高、东大实为一校,经郭秉文提议,南高评议会和东大教授会联席会议通过,1923年6月,南高正式并入东大。此时全校设文理、农、工、商、教育五科,共三十系,为全国学科最为齐备的综合大学。

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京高师,校长郭秉文广揽英才,科学社的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其中许多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归来的科学博士,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4。所培育的毕业生,也为中国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比如,单在1920年考入或者毕业于该校的学生中,就有5人当选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占全国总数的5/81。在中国现代科学的早期,半数以上的在《自然》《科学》等一流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顶尖科学家是南京大学的教职或毕业生。

1919年5月,在经过长期的争论之后,南京高师实施陶行知的“教学法”提案,以“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授法”。1919年12月27日,校务会议通过陶行知提议的“规定女子旁听法案”,1920年正式录取了八名女生,为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学校。1919年,陶行知“改良课程案”获教务会议通过,学校自1920年9月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开设必修及选修课,规定学生修毕一定学分方可毕业。陶行知的这些改革以后被教育界承认,逐步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在陶行知推行教育改革的同时,郭秉文倡行办学独立、学术自由、学者治校,刘伯明倡导自由教育、学者精神、纯粹学风。南高与东大注重实验和研究,采用教学和研究结合,设各种研究会,各科系每一学期均有研究项目,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了全国最早期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1920年代初发展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3

1921年10月,以刘伯明为领袖,柳詒徵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成立学衡社,1922年1月创办《学衡》月刊,展开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的摇篮。其间作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如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 Monroe),实用主义哲学的鼻祖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泰斗克伯屈(W. H. Kilpatrick),科学教育方法的重要奠基人推士(E. L. Thorndike),英国逻辑实证大师罗素,德国新动力论倡导者杜里舒(Hans Driesch),印度诗人泰戈尔

1924年8月,因经费紧张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1925年1月,校长郭秉文被免职,由此引发了长达三年的东大易长风潮,对中国教育界而言,这标志着自由时代的结束,学校由此陷入低谷81927年6月实行大学区制,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改组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易名江苏大学,遭师生反对并要求更名“南京大学”后于1928年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大)。此时设文、理、工、农、医、法、商、教育八个学院。1929年8月大学区制废止,1932年9月设于上海的商学院、医学院独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医学院。自1927年起,张乃燕任校长,1930年,因办学经费问题,引起中大易长风波,1932年,罗家伦出任校长,学校逐渐恢复元气。

1927年9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校始创,初期活跃的代表人物有郑集李秀峰赵宗燠杜长明杨浪明谢立惠余瑞璜屈伯川方文培盛彤笙李达李锐夫吴学周查谦沙玉清沈其益陈宗器等人。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知名教授在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1944年组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著名科学家金善宝梁希潘菽涂长望竺可桢李四光任鸿隽严济慈干铎李士豪丁西林谢立惠等是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1958年,以源于该校的中国主要科学团体为基础在北京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37年7月抗战爆发,8月教授会通过迁校重庆的方案,10月上旬教职工开始经长江水路迁徙,由于校长罗家伦未雨绸缪,加之师生协作和同胞协助,11月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重庆,学校顺利西迁入川9,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医学院和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另设于成都华西坝。抗战期间,物资缺乏,物质生活艰苦,在陪都重庆,自1937年底起遭受日军飞机持续五年的疲劳轰炸,不过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学校的成长。1939年,校本部不敷使用,建供一年级新生所用柏溪分校。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着手筹备学校复员东还工作,师生分八批抵达南京,1946年11月1日在宁开学。时全校设文、理、工、农、医、法、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简称南大),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径称“南京大学”。校长周鸿经去职,梁希潘菽先后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2年7月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10;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原美国基督教会私立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自四牌楼旧址迁至金陵鼓楼岗校址。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师生迁到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长,1963年匡亚明任校长。1966年文革爆发,教学工作受到破坏,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1976年,在校师生率先发起旨在反对和结束毛泽东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南京三·二九事件”,影响全国;1978年5月,哲学系胡福明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动了邓小平领导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1978年5月,匡亚明复任校长,1984年8月,曲钦岳任校长。1978年以来,重建、新建多个系科,逐步恢复为融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大学。

历任校长[ | ]

190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以来南京大学历任校长

  • 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时期:
    • 缪荃孙(1902,总稽查) 方履中 陈三立 杨觐圭 刘世珩 徐乃昌 李瑞清(1906-1912,监督)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时期:
    • 江谦(1914-1919) 郭秉文(1919-1925) 刘伯明(代,1923) 蒋维乔(代,1926-1927)
  •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
    • 张乃燕(1927-1930) 朱家骅(1930-1931) 李四光(代,1932) 罗家伦(1932-1941) 顾孟余(1941-1943)
    • 蒋中正(1943-1944) 顾毓琇(1944-1945) 吴有训(1945-1947) 周鸿经(1948-1949)
  • 原金陵大学(汇文书院):
    • 福开森(1888-1896) 师图尔(1896-1907) 包文(1907-1927) 陈裕光(1927-1951) 李方训(1951-1952)
  • 南京大学时期:
    • 梁希(1949-1951) 潘菽(1951-1957) 郭影秋(1957-1963) 匡亚明(1963-1966,1978-1982)
    • 郭令智(代,1982-1984) 曲钦岳(1984-1997) 陈懿(代,1996-1997) 蒋树声(1997-2006.6)陈骏(2006.6-今)

现状[ | ]

File:Nju.auditoria.jpg

南京大学大礼堂

南京大学现为中国国家教育部直属大学,属于公立(国立)大学,实行省部共建。南京大学的主要经费来自中国中央财政以及江苏省财政。此外,学费收入、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收入、社会捐赠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南京大学本科生招生主要面向中国,每年招收约3000人,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分配名额,其中来自江苏的生源约占40%。录取标准主要是高考分数,基础学科强化部和学校自主招生的部分除外。学生需要交纳学费,目前每学年的收费标准大致相当于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近2倍,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50%多,江苏省城乡总体人均年收入的60%。此外也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设有学生的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另外还设有医院等服务机构。一般学生都为住校生,4至8人一个房间,学生需要交纳住宿费,年住宿费大致相当于南京市人均年收入的10%。另外也设有专供留学生使用的宿舍,收费标准不同。

根据南京大学官方2004/2005学年初统计公报,全校本学年招收本科生3073人,在校本科生合计12404人;本学年招收研究生3221人,其中国家任务研究生2333人(含博士生700人,硕士生1633人)。前述数字含外国留学生,在校留学生合计646人(包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学生50人),其中博士生54人,硕士生72人,本科生208人;本学年招收各类留学生359人。全校拥有专任教师1905人,科研机构人员533人。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424万册。

校园环境[ | ]

File:Nju snow campus.jpg

雪中的南京大学校园

南京大学校本部鼓楼校区坐落于南京市中心区域,与南京市中心鼓楼区鼓楼广场相邻,汉口路将本部金陵园划为南园、北园,南园是学生宿舍生活区,北园是教学科研区。另有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浦口校区。两校区之间以长江相隔,相距18公里,本部鼓楼校区在江南,面积近800亩,浦口校区在江北,面积2800亩。

校园生活[ | ]

  • 学生赛事多,演出多,活动丰富,如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中文戏剧节,外语戏剧节,交响乐会,民乐会,十大歌星赛,辩论赛,绘画展,摄影展之类。


学科院系[ | ]

南京大学历史上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文理学院、商学院和中国自建的第一个医学院,创立了国内最早的生物系、地学系、气象系、心理学系、西洋文学系、建筑系、航空系、体育科、艺术科以及工商管理、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科系。其他许多学科,如文、史、哲、戏剧学、宗教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城市规划,等等,都有深厚传统。

院系设置

  •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
  • 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日语语言文学系、国际商务系。
  •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天文学系
  •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化工系、高分子材料系。
  •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化学系
  • 地学院地球科学系城市与资源学系大气科学系
  • 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
  • 技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信息管理学系
  •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经济学系、金融学系、会计学系、市场营销系、国际贸易系、电子商务系。
  • 法学院:法律系、经济法系、国际经济法系。
  •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广告学系。
  • 医学院。附属临床医院有鼓楼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原中央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诸院。
  • 工程管理学院 软件学院
  • 教育学系 基础学科教育学院 基础学科教育强化部 海外教育学院
  • 体育科学研究所 美术研究院 建筑研究所
  • 其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如非洲研究、犹太研究、国际关系、人类学、农业科技、空间科技。

精神传统[ | ]

校训[ | ]

  • 校训: 诚 朴 雄 伟, 励 学 敦 行
    • 诚:校歌开首:“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 词);诚心向学,诚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贵持有恒德”(陈裕光 语);“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罗家伦 语)。
    • 朴:朴茂,朴真,朴实,朴厚。“常保持一种‘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刘伯明 语);“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罗家伦 语)。
    • 雄:含体魄和精神两方面,雄浑之体,王者之气。“大雄无畏...善养吾浩然之气”;如“大江之雄毅”(郭秉文 语);“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陶行知 语)。
    • 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 语);“总要集中精力,放开眼光,努力做出几件伟大的事业,或是完成几件伟大的作品...凡是总须从伟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罗家伦 语)。
    • 励学,勉励勤学;敦行,敦促实行。在励学敦行中屡践诚朴雄伟。

校歌[ | ]

  • 校歌 (江谦 词, 李叔同 曲)
    • 大哉一诚天下动
    • 如鼎三足兮 曰知 曰仁 曰勇
    • 千圣会归兮 集成于孔
    •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 一趋兮同
    • 踵海西上兮 江东
    • 巍峨北极兮 金城之中
    • 天开教泽兮 吾道无穷
    • 吾愿无穷兮 如日方暾

传统校风[ | ]

  • 尊重传统,发扬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崇儒尊孔,校歌中有“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的认同。古代南京大学,称为“天下文枢”,师生儒风,崇文向学,内圣外王,心怀天下,这也是国学儒家学人的基本价值观。进入现代南京高师时期之后,这种儒风依旧延展,此中的责任和建设精神,造就其为社会中坚和中流砥柱。如高明在“国立中央大学的传统精神”一文中谈到:“我入学已在东南大学的时代,记得那时有许多学者故意丑诋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说得一文不值...;唯有我们东南大学的师生屹然不摇,我们很理智地衡量...我们也办了一个杂志,叫做《学衡》,唤醒学术界的理性,...我们的教授柳翼谋先生特写了一部《中国文化史》三巨册,对学生讲授,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 “秉持士林气节,保持朴茂学风”,“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耻于奔竞而重学乐教。养成“锺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般国士风范,“国学堂堂,多士跄跄”。
  • 坚守独立的品格,“渊默深稳,不激不随”。比如郭秉文提出自动主义,倡导师生养成独立人格和自治素养,同时主张学术独立,“学者治校,学者不参与政党、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历史上曾屡受政治势力渗透及战乱影响,致其迭经沉浮深受其害,“干戈永戢,弦诵斯崇”。
  • 崇尚学术,推崇学者精神,“器识为先,真理是尚”。崇尚学术的同时,亦关心社会事功,刘伯明曾说“夫学者研究学问与参与社会事业,二者性质不同,固当有别。顾若以为其间有截然之界线,则为妄见。... 吾人治学,宜有社会的动机也”,郭秉文尝言:“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非振兴科学,不足以安邦立国”,南高、东大时期设立农科、工科、商科,都可见对社会事业的关注,此种特色,工科主任茅以升曾评论:“东大寓文理、农、工、商、教育于一体,此种组合为国内所仅见,意义深远。”
  • 尊师、爱生、重道。师为饱学而尽职之师,生为好习而勤业之生,否则或如史上曾有记录的教师被轰下讲台、学生被除名的结局。“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
  • 具有创造精神。教务主任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传古开新,所以这里翻开了许多开创性的篇章,如最早在中国倡导师生进行学术研究,最早在中国大学中开展博士学位教育,倡导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教师节,在中国首开暑期学校,招收了中国第一位盲人大学生。
  • 具有革命精神、先锋思想,坚韧,执著。
  • 具有科学传统,注重实证、实验。
  • 具有民主、雍和、包容、融会的传统。注重科学与人文的平衡、融通和各种学科、文化的交融,调和中洋,泱泱校风,有教无类。
  • 立足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在学,为人;凡学,为人。必使人性中所具之本能,得有发展之机会”,“学谋生,不过发展之一部分,以一部分而概全体,非人的教育也”,“一切教育应从人性之全部着想”。
  • 坚持人生理想与社会责任,自由与责任相融。“盖所谓自由之心,实古今新理发现必要之条件也”,而“惟负责而后有真正的自由,惟自由而后可为真正之负责”。

杰出校友[ | ]

  • 人文艺术界
    • 艾中信 常任侠 陈康 陈梦家 程抱一 程千帆 范存忠 方东美 郭廷以 顾仲彝
    • 韩儒林 洪潘 黄侃 黄友葵 黄祖瑜 胡小石 蒋彝 景昌极 李龙云 楼光来
    • 卢前 吕凤子 吕斯百 吕叔湘 马思聪 苗力田 聂华苓 芮逸夫 赛斯 赛珍珠
    • 苏青 孙明经 唐圭璋 唐君毅 汤用彤 王伯沆 王宾鲁 王绳祖 吴作人 向达
    • 熊十力 徐悲鸿 徐志摩 严元章 杨武能 叶兆言 余光中 张大千 周法高 宗白华
  • 社会科学界
    • 褚葆一 戴修瓒 韩德培 韩忠谟 杭立武 胡代光 胡福明 华严 柯象峰 金世鼎
    • 李学灯 林振彬 刘国钧 潘序伦 钱端升 乔启明 施建生 史尚宽 孙本文 陶大镛
    • 童冠贤 王江 王作荣 谢森中 夏书章 萧纯锦 谢冠生 邢慕寰 杨必立 杨开道
  • 自然科学界
    • 鲍哲南 陈桢 陈正祥 戴安邦 冯端 冯康 冯元桢 高济宇 胡焕庸 黄厦千 季强
    • 欧阳翥 李景均 李卓皓 刘东生 彭加木 任美锷 孙光远 田刚 王德宝 王应睐
    • 吴传钧 吴定良 吴健雄 谢先德 许靖华 杨逸畴 张德慈 张江树 赵忠尧 朱汝华
  • 工程技术界
    • 艾世勋 柏实义 陈启智 戴念慈 丁衡高 冯绥安 过探先 黄纬禄 李耀滋 刘敦桢
    • 刘振兴 陆孝彭 陆元九 马保之 茅以升 齐康 戚寿南 任新民 沈申甫 沈永忠
    • 王国金 吴良镛 夏培肃 徐家福 易家训 张伯毅 张涤生 张开济 周仁 左天觉
  • 教育界
    • 艾伟 陈鹤琴 程其保 金俊烨 李卓敏 廖世承 陆志韦 罗炳之 罗福鑫 孟宪承
    • 邰爽秋 吴德耀 吴贻芳 徐养秋 郑晓沧 王赓武 汪懋祖 虞兆中 张宗麟 朱智贤
    • 历任校长
  • 其他领域
    • 方先觉 胡济邦 李国鼎 李铁铮 李文正 吴蕴瑞 杨杏佛 余纪忠 张彻 张其昀
  • 更多南大知名校友见南京大学知名人士列表


参看[ | ]

  •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1960年后的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 国立南京大学附属中学,1952年前的南京大学附属中学(现南师附中)
  • 金陵中学,南京大学实验中学(原金陵大学附属中学、汇文书院附中成美馆)
  • 国立南京大学,专述南京大学及分成院校历史变迁
  • 南大小百合BBS
  • 211工程
  • 985工程
  • 中国大学列表
  •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列表


注释[ | ]

1. 前身追溯:南京官办高等学府,始自吴景帝永安元年创立的国学,韦昭为首任祭酒,此后除在战乱及新旧两朝更替时有所中断外,南京官办学堂历代延绵不绝,至清朝取代明朝时,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清末1902年停办旧式学堂江宁府学,于江宁筹办新式学堂三江师范学堂,1903年暂借江宁府署开办,学堂在南京国子监旧址落成后,1904年开学,1906年易名两江师范学堂,1911年底停办,民国取代清朝后,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旧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开学,1921年改建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至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由此渊源,现代南京大学历史上一直有追溯旧学前身的传统。 参见 (1)〈国立中央大学沿革史〉 国立中央大学(注:1949年后校名为南京大学)秘书处编纂组 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 (2)〈中华百科全书〉 中国文化大学中华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 1981年。 (但现在有人并不赞同这种新学追溯旧学的做法。高等教育专家刘海峰认为,一个由中国旧式大书院改制而来的新式高等学堂,能连续计算校史,并指出现在一般人可能难以接受(见:〈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 (初稿) 2003年)。不过,南京大学现代史上追溯旧学的传统早已有之,并非当代“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渐’放异彩之时”才新出现。)

2. 建校时间:对于学校的建立时间,校方一直以开办新学为起始,在民国,南京高师时期,以1915年作为建校时间,至今为台湾中央大学沿用;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南京大学将建校时间修改为筹办新学三江师范学堂时的1902年。对于这种将建校时间由民国时期改为清代的做法,有人认为是受到了新朝伊始贬损前朝旧事的思维影响,事实上,三江师范学堂在1912年已经停办,现在的南京大学筹建于1914年,时名南京高师,1915年开学时设国文、理化两部,持续至今。不过,三江师范学堂是南京大学可以追溯的作为近代新式学堂最早的前身。

3. 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在郭秉文、刘伯明、陶行知等人的主持下,率先实行学分制,推行教学法,开展学术研究,采用教学与研究结合,实行学者治校、学术自由,所以1921年成立的国立东南大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这种延续到今的现代大学模式,最早在19世纪早期由德国洪堡柏林大学开创,19世纪后期霍普金斯大学引入美国,以后逐渐成为世界大学的主流形式。自东大始,这种美国式大学成为中国大学借鉴的主流模式(不含自成一体的在华外国教会大学),直至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中国大陆被置于苏联的影响之下,比如1930年代初期的清华大学、1930年代后期的浙江大学,都成为具有较高科研水准的现代大学。此外,在郭秉文和陶行知的倡导下,南高、东大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化试验的中心,从附属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科学化试验,为1922年制定的中国现代〈壬戊学制〉 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参见 (1)<Fifty Years in China> (〈在华五十年〉) John Leighton Stuart(司徒雷登)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4 (2)〈廿一世纪的中央大学 — 科学、民主与和平的教育〉(回顾部分) 刘全生 2005年。

4. 中国科学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梁启超称其为“一个关系中国前途最大的学问团体”,1915年在美国成立,1918年迁回国内后设在南京高师。科学社的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学校的教授,许多是第一代留学西方归来的科学博士,也是各自领域的中国科学先驱,如数学的熊庆来,物理的胡刚复,地学的竺可桢,化学的王琎、张子高,生物学的秉志、胡先骕,农学的邹秉文、过探先...,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 参见 〈科学的播火者 — 中国科学社述评〉 冒荣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 1952年时的综合性大学,指苏联模式的文理综合性大学。新的综合大学,指民国时期已经存在的综合大学模式,除含文、理学院外,还有工、农、医、法、商等学院中的一个或几个。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有规定,凡具备三个及以上学院者,得称大学。

6. 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之后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1903年经修改重颁《奏定学堂章程》,为中国政府最早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近代新式学制。两江总督刘坤一力主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1902年5月上奏〈筹办学堂折〉,师范学堂未及创办便于9月病逝。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聘请缪荃孙为总稽查负责筹建,3月借江宁府署先行开办,练习教员之法。同月,魏光焘出任两江总督,继续仿照日本东京大学建造学堂,1904年11月,三江师范学堂首届学生正式开学。 参见 〈从三江师范创办谈到魏光焘和李瑞清〉 魏荣爵 〈南大报〉 2001年3月30日。

7. 三江师范学堂首届学生于1904年11月开学,而学堂最初开办时间则是1903年,筹办的缘起则在1902年。由于新学初建,1903年6月,三江师范学堂教习开学,中日教习“互换知识”,“互相教益一年”,即日本教习习中国语言文学及经学于中国教习,中国教习习近代新科学文化及日语于日本教习,为招生开学作准备。三江师范学堂聘任的日本教习具有较高的水准,第一任总教习菊池谦二郎曾任日本高等学校的校长,继任总教习松本孝次郎为前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总教习;在首批11位日本教习中,有8位学士,分布于文、理、工、农、医、法、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国教习在举贡廪增出身的旧学学者中选拔,分四次选聘了70人,1904年底曾派出21人留学日本,但由于流动性甚大,比如考中科举的另谋它就,70人中实际在1905年前三江师范任教的只有26人。由于校史计算方式的不同,三江师范学堂有1902年、1903年两种起始说法,同样,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有1914年、1915年两种起始说法。 参见 〈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 (1902—1911)〉 苏云峰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8年。

8.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民国,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中国的学术教育界也随之迈入自由时代,19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扩大并通过北伐取得对全国的统治,主张教育独立和党化教育的两派势力形成斗争,东大校长郭秉文被免职是这场斗争最早交锋的结果,不久党义被纳入国民教育,这是中国党化教育的开始。 参见 (1)〈“学阀”乎?“党化”乎?民国十四年的东南大学学潮〉 吕芳上 中研院近史所 民国84年(1995年) (2)〈东大学潮:党国代表杨铨与无党派校长郭秉文〉 张耀杰 2005年

9. 早在1935年冀东事件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已安排学校总务处定做木箱五百五十只,以备迁校之用,并曾顺道考察重庆地形,为迁校预做打算。1937年“八·一三”凇沪战役爆发,战火逼近南京,日军飞机曾四次轰炸中央大学校园,8月15日,图书馆、实验中学被炸,19日,大礼堂、附属牙医专科学校遭到破坏,7名校工遇难。罗家伦力主直接内迁入川,8月下旬教授会通过迁渝方案。学校于10月开始以汉口为中转站通过长江水路西迁,并得到卢作孚民生公司的鼎力相助,其运送内地官兵开赴前线战场的船只返川时更免费提供给中大使用,12月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时,学校的图书、仪器大都得到了迁移,其中包括工学院3架拆卸式飞机、医学院24具解剖用泡制尸体。最后一批于1938年11月到达沙坪坝的队伍,是由农学院牧场技师王酋亭带队的良种鸟禽牲畜,途中水陆辗转费时将近一年。

10. 南京大学科系及衍生院校历史变迁情况参见“国立南京大学”条目。


主要参考资料:

  • <国风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1935
  • <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辑> 南京大学编 1982
  • <南京大学大事记> 王德滋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 <南京大学史> 王德滋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 <南京大学百年史> 王德滋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外部链接[ | ]



世界大学列表 | 中国大学列表

de:Universität Nanking en:Nanjing University es:Universidad de Nanjing fr:Université de Nankin it:Università di Nanjing ja:南京大学 nl:Universiteit van Nanjing pt:Universidade de Nanquim ru:Нанк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Advertisement